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来源与实践
2023-09-26 16:52:30 来源: 被阅读1383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深入研究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增强历史自觉,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把主动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主动的实践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一、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产生来源
(一)理论基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理论品格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历史主动精神产生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中。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立场上来阐释历史主动的重要性。他在批判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鲜明地强调:“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深刻揭示和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忽视了无产阶级所特有的历史主动精神,进而把抽象的理性和绝对精神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向前进步的深层动因。马克思认为历史主动性并不是每一个阶级或者政党所拥有的,只有肩负强烈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才具备历史主动精神的积极品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马克思所强调的历史主动性,正如毛泽东强调:“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也就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立场和逻辑起点。
(二)历史积淀:生发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生动实践
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图景,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在其百年的生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富有家国情怀的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积极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和人民迫切呼唤拥有强烈主动精神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我们党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理性审视社会主要矛盾,科学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毛泽东强调:“我们决不能丧失主动性,这是胜利与失败的重要条件。”正是我们党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把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方能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坚强有力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困境,我们党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继续秉持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深刻洞察时代大势,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主动求变,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作风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决定前途命运的历史关头更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通过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来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分析历史大势,主动抓住历史变革机遇,充分激发并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在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历史性伟大决策,中华民族亦实现了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更加注重挖掘百年来历史主动的精神感召力,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科学判断历史方位的变化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转变,始终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起点。可以说,历史主动精神早已与新时代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密切熔铸在了一起。
(三)文化基因: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粹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深厚的文化根基。首先,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民思想。孟子强调:“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这里所讲的“道”,实则指的就是规律,旨在提醒统治者能否取得政权的奥秘在于得民心。习近平强调:“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心向背”是我们百年来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所遵循的根本规律。其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浸透在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周易·乾象》中有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毅力,体现了古老的中国人民对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是一种积极昂扬、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再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思想。《礼记·大学》中有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动态调整的角度强调不断革新的重要性,旨在要求人民以一种革新的精神状态去调适、创造和推动社会发展。这深刻地启示我们,真正的创新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要主动把握历史大势、紧跟时代步伐,唯有如此,方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传统文化中关于“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都具有鲜明的历史主动精神特质,这些都为孕育和涵养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传统的文化根基和朴素的精神滋养。
二、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要求
(一)坚持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在学深悟透中筑牢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根基
理论武装和理论自信是实践主动的基础。“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观察、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学深悟透。具体而言:第一,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读原著、学原文和悟原理。以一种“学到底”的彻底精神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经典著作,从而真正读懂悟透弄通。第二,深刻认识和学习领会这一伟大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重大意义、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以及基本要求等,特别是重点把握蕴含其中的“新”,领会掌握贯穿始终的唯物史观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在深层次上提升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第三,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领会,着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在解决一系列关涉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上取得实际突破,在实践中创造优异成绩。唯有如此,方能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和真信笃行,切实发挥思想理论的时代伟力,准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顺应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中赢得历史主动,推动历史发展。
(二)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在增进人民福祉中激发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内生动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人民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把人民作为党的根基、血脉,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把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作为永恒追求,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民潜力,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中国的今天,是人民干出来的!”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党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起创造历史伟业、造福人民的历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时,习近平特别强调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把握好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高政治哲学”。因此,新时代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将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作为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只有让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始终浸润在为人民服务中,一切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利益为宗旨,才能为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创造伟业。
(三)坚持投身伟大实践,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能力水平
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同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效果也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因此,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绝不是喊喊口号、贴贴标语,而是真正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以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强国富民实践中不断提高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讲话中就明确指出,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这就是说,只有通过持续的历史主动实践,通过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实际工作的主要矛盾、主要方向和主要规律,提出正确解决方案,高效解决问题和矛盾,才能真正感受到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巨大价值和无限魅力,从而养成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并提高相应能力水平。同时,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在实践中掌握高超策略和超凡艺术。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坚持用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精准把握历史方位,确保在战略上始终占据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制定正确的政策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 胡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