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2023-09-26 16:40:24 来源: 被阅读1312次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其历史必然性与科学真理性。中国近代180多年的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低潮尤其是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揭示了其必然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其精神实质与科学真理性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做到“六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守正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理论之所以被拿来做指导,一定是因为它能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这种需要或是精 神的,或是物质的,或者长远,或者短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中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首先是个实践的问题。

  (一)鸦片战争以来180多年的历史证明,在事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上,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人民开创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时的中国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幸福。用通俗的话说,一是让中国站起来,二是站起来后怎样富起来、强起来。面对这两大历史任务,各界仁人志士提出过各种救国方案,但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比如,农民起义搞过了。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持续l4年,遍及18个省,最终被镇压下去。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但终究战胜不了封建王朝,因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与纲领。比如,洋务运动搞过了。从1860年到1890年,在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开展了兴办“洋务”的运动。洋务运动的实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所以它带有封建性和买办性。甲午海战中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表面看是器物的差距,往深里看是制度的差距,证明封建主义是战胜不了资本主义的,这是规律。比如,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搞过了,即1898年的戊戌变法,因只存在三个月就流产,又史称“百日维新”。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中国反对改革的不仅有封建势力,还有帝国主义势力,帝国主义不会允许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比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搞过了,即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政权被袁世凯篡夺,袁世凯死后,中国又陷入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也乘机加紧掠夺,中国仍然没有出路。回顾历史,“这其中有多少主义和主张都出场了,又都破灭了;多少道路和方式都探索了,又都碰壁了;多少组织和政党都登台了,又都谢幕了[2]”。历史证明,这些道路都走不通。这种情况下,是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叫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就是说,是马克思主义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什么党,指引人民开创了民族复兴的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观点。在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中,为什么最后脱颖而出的是共产党?百年中国沧桑巨变,无可辩驳地向我们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和它的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它首先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低潮,特别是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2O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是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挫折的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苏联解体之后四分五裂,不再是一个统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遭到严重破坏,一直到2004年,用了大概15年时间才恢复到苏联解体时的水平。对此,普京刚上台时对俄罗斯的状况有个坦率说明:“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3]”苏联解体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当时苏联的共产党员将近2000万,是个大党;苏联社会主义也有7O多年历史,一度与美国抗衡,算得上是“超级大国”,但是“一夜之间”瓦解了。有学者认为,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共对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背叛,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其中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引起另外二者的连锁反应。

  苏联的前车之覆就是中国的后车之鉴。鉴于苏东剧变的教训,江泽民指出:“如果动摇和取消马克思主义,全党全国人民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思想准则。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东一个主义,西一个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搞得五花八门,最终必然由思想混乱导致社会政治动荡。”[4]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教训是惨痛的,这是从国际比较中得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结论。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并且在世界上的影响是广泛深入的。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精髓,是其精神实质与科学真理性的具体体现。

  所谓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代表了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其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相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有物质基础,要有物质基础就必须要有物质生产活动,要有物质生产活动就必须要有生产者,生产者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也就是物质生产者的历史,从物质生产出发,就是要从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民群众出发。群众史观的核心即尊重人民大众的历史主体作用,重视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它一经产生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5]。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的观点。它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运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虽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倒退逆转,但其总趋势是上升前进的,历史就呈现为一个阶段代替一个阶段的逐步上升的过程。它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曲折,如当下出现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腐败等,不发展不会出现这么多问题,但不发展可能是更大的问题,发展中出现一些曲折是必然的,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理论和生产力的观点,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四要素的合力推动了社会前进,但四要素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要素,它要求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落后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此外,它还要求我们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因为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往前发展后,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需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也就是改革。今天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历史上各个社会形态的相继更替都说明了一点:生产力的解放首先表现为人的解放。现在社会中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高速发展、高科技的创新应用,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直接的、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用在自己身上,这意味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客观要求,它所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日益增加,生产力的解放首先表现为人的解放。今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它要求我们要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人民利益作为标准的观点即由此而来。

  比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要求我们要树立求实思维,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分析问题、认识事物时把问题与事物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去分析,提高驾驭实际的能力,防止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要义。辩证思维则要求我们要全面联系发展地处理问题。

  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100多年过去了,虽然其个别词句结论已被验证确实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它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没有过时,依然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广泛深入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一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国际共产主义最兴盛时,先后有15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东剧变以后,马克思主义遭到广泛质疑,但恰在此时,1999年有英国媒体把马克思评选为影响世界的千年伟人,马克思被普遍认为是上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马克思主义还有没有现代性价值又成为很多人的疑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全球金融危机在欧洲国家再度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著作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其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广受欢迎,销量不断飙升,很多西方政要都去寻求《资本论》的帮助。从根本上说,这场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人们审视危机,发现马克思为资本主义弊端所开的处方尚未过时,马克思又回来了。以上所有这些都表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以来到现在,仍然是有影响的,它经受住了时代的种种考验,其科学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认同。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过,我们不能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他说,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是否愿意,地球上的男人和女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马克思的继承者。马克思主义确实对世界和中国产生了也将产生着深远影响。

  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善,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等。单就经济来说,中国的GDP几年就跨一个台阶,先后超过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接下来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此巨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原因在于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给马克思主义加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具体到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我国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解决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诸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生态/民生/社会治理等方面仍有短板等[6],需要统筹全局与变局,办好自己的事,赢得主动与未来。这要求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下的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按照马克思主义永恒发展的运动分析的方法,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自身,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成果前后相继,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作为一种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征、回答时代课题,与时俱进。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契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在深入调查、严格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对此历史经验,胡锦涛总书记曾作过一个高度概括与总结:“《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8]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如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基室副教授 岳珍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淮北市委党校 皖ICP备11006903 技术支持:相王科技
地址: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269号 网 址:http://www.ahhbdx.com

皖公网安备 3406000202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