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
2019-09-30 16:56:53 来源: 被阅读6999次
抉择
YGG1717021 张剑
作家路遥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也就是说,“那几步”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人的一生。个人是如此,对于家庭、企业来说亦是。
我是一名“80后”,是大唐淮北发电厂的一名职工,1996年的夏天,在高中、中专、电校之中,我选择了“电校”。三年毕业后,我和我的父辈一样,走进家门口这片熟悉的厂房,成为了一名电厂工人。这片郁郁葱葱的花园式厂房,对于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有一种“家”的熟悉与归属感。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让我从心底觉得,走进它,是人生中一项必然选择。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电力系统,是一个让人羡慕憧憬的行业,在那个“电力先行”的时代,你能够想像,成为一名国企电力职工的那种自豪感。当然,除去这些,更重要的是,企业里的职工能有一份不错的福利待遇。
走进工厂,作为只有中技学历的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匮乏,再加上企业当时鼓励职工脱产学习,于是我工作后的第二年,通过成人高考,有幸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企业为我提供了再次学习深造的机会,除了负担我全部的学费之外,我每月领到的基本工资差不多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事隔多年,我常想,如果不是走进淮电,很难想像,一个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自食其力,同时不需要家庭支出教育费用。因为这个,三年的大学生活里,我也一直是身边同学羡慕的对象。
时代在前进,经济在发展。当“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连年亏损”……这些全新的名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作为一直存有优越感的国企人来说,第一次感到茫然、失落。
从2006年开始,淮北发电厂选择了勇担国企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保护蓝天碧水,向落后产能宣战。我们的“百万机组”开始逐步关停,到了最后只剩下一台200MW机组。
与此同时,三千淮电人从此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程。“二次创业”这四个字,第一次走进淮电人的生命里。2009年底,我和周围很多同事一起,打起背包,收拾行囊,踏上火车,北上徐州,南下广州。
外部市场的检修工作是重复枯燥的,再加上“身上异乡为异客”的孤独,难免有些思乡情绪。每当这时,家人每天电话里的关心、同事之间嘘寒问暖的关怀,总是让我内心充满力量。
记得那是在2009年岁末的广州,冬日的榕城,连绵阴雨,常常是早上还阳光普照,到了下午就忽然倾盆大雨。结束了一天的检修工作,我和检修小组的几位师傅正在收拾工器具。突然狂风骤起,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洒落下来。半个多小时后,雨丝毫没有要停住的迹象。“怎么办?”从检修现场到我们住地还有不短的距离,重要的是,上午出门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带伞。就在这时,检修小组里的老师傅,拿起工具柜里几张塑料布,分发给大家。于是,我们接过他手中的塑料布,纷纷效仿他,将塑料布撑过头项,大家在雨中你追我赶,谈笑间,雨滴仿佛成了富有节奏感的音符,成为我们多年后回忆里一幅美好的画卷。
也就是在那一年,当恒运大修快要结束的时候,从千里之外的“家中”传来喜讯,我们翘首期盼的虎山新厂得以开工建设。随着虎山新厂的投产,厂里的生产形势也开始扭亏转盈,企业效益好了,职工手里的收入也提高了。几年后,我们家在电厂附近的小区里买了新房子,随着女儿的出生,我们家里还添置了一辆汽车。
转眼间,又一个十年过去了。2019年伊始,伴随着“去产能”“处僵治困”“竞价上网”“持续亏损”……等一系列关键词,历史又到了一个我们需要作出抉择的关键时刻。是“关停”还是“发展”?是生存还是淘汰?企业已经到了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企业和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作出抉择。企业想要走出困局,就必须深化改革,向运营公司转型;而作为企业当中人,想要保住“饭碗”,提高收入水平,就要积极“走出去”,投身外部市场。
走出去,从业主变为承包商,从主人变为客人,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心理的转变。去年年底,根据工作需要,和我同在厂里工作的另一半去了南京,成为金陵项目部一名检修人员。除了做好日常维护、检修工作之外,项目部人员还积极通过多种渠道,与业主方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及沟通。他们本着“用心服务、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在项目部的支持下,经常与业主方合作开展羽毛球、篮球等多种文体赛事。最近,在项目部人员的带动下,还在金陵燃机电厂内掀起了一股“运动潮”。
人的一生,总要面临许多次抉择。每一次抉择,都是一种取舍;每一个抉择,都是一份希望。抉择之间,我们多了一份责任,对家庭,对社会,更对我们自己。希望我们今天无悔的抉择能够成就明天那个更好的自己!